舞龍起源于中國的傳統舞蹈。舞龍和舞獅,是古時在一年中的大型節日中的活動項目。隨著華人移民到世界各地,現在的舞龍文化,已經遍及中國、臺灣、香港、東南亞,以至歐美、澳大利亞、新西蘭各個華人集中的地區,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標志。
在中國傳統文化中,龍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,從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,先民們對原始龍的圖騰崇拜,到今天人們仍然多以帶有“龍”字的成語或典故來形容生活中美好的事物。龍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征。對每個炎黃子孫來說,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。“龍的子孫”、“龍的傳人”這些稱謂,常令我們激動、奮發、自豪。
龍的形象源于中國古代的圖騰,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征,并把它看做能行云布雨、消災降福的神物。因此有的地方久旱不雨時,便舞龍祈雨;有的地方插完秧,舞龍驅蟲。龍舞歷史悠久,漢代已有了形式比較完整的龍舞。據漢代董仲舒的《春秋繁露》記載,當時在四季的祈雨祭祀中,春舞青龍,夏舞赤龍和黃龍,秋舞白龍,冬舞黑龍;每條龍都有數丈長,每次5~9條龍同舞。經過勞動人民近2000年的創造發展,現在民間的龍舞不僅有很高的技巧性,而且表演形式越來越豐富多彩。